
汇通小额贷款官方网站>> 金融资讯>> 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确定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市场化运作、高效率的贷款审批等优势较好地满足了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但它的生存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抚顺市为例,对全市6家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后续生存空间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生存现状
(一)业务发展受限。表现在,一是网点设置不合理。抚顺地区6家村镇银行中有4家村镇银行位于市区附近,2家位于县城,且都只有1个营业网点。由于新增网点受限,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在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有较大的局限性。二是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目前辖内6家村镇银行均未直接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系统,资金清算与汇划全部依赖发起行,相关系统规划、开发和运维没有主动权。三是业务种类单一。金融服务仅限于传统存贷款,个人业务占比高。截至3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合计23.21亿元,其中八成以上为个人储蓄存款。由于社会认知度低,对公服务群体多为发起行原有客户群,多家村镇银行甚至打着发起行分支机构的旗号开展存贷款营销。
(二)闲置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成本压力突显,影响发展后劲。调查显示,由于受政策调控及资金运用渠道单一等因素影响,抚顺地区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闲置资金持续增加。截至2013年3月末,全市6家村镇银行用于存放同业的闲置资金规模达到8.16亿元的历史高位,比年初增加2.68亿元,增长48.91%。大量资金闲置,给经营成本带来了较大压力。为增加收益,各村镇银行将闲置资金以约期存款形式存放于同业,且绝大多数存放于发起人金融机构,严重阻碍了村镇银行功能的发挥。
目前,抚顺地区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储蓄存款,年化成本在4%左右,主要包括利息和机构运营、存款人维护等费用;而同业约期存款年化收益率在3.3%左右,仅为上浮后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水平,将闲置资金存放同业恐难保本。闲置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抚顺地区村镇银行后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制约了其发展后劲。
政策引导和管理机制有待强化
(一)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强化。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国家对其政策的扶持还远远不够。一是目前没有单独制定符合村镇银行本身特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并明确村镇银行的存贷浮动利率区间;二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三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村镇银行涉农方面的减税免税政策有待强化。
(二)支农比例明显下滑,偏离服务“三农”定位目标。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就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缓解农村金融资金不足为己任,《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重点为“三农”。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些村镇银行已经开始逐渐偏离支持“三农”的方向。以抚顺为例,目前,辖内村镇银行贷款快速增长,但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比例呈下降趋势。截至2013年3月末,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65.06%,比年初下降近4个百分点,非涉农贷款增速为涉农贷款增速的3倍;农户贷款占比45.46%,比年初下降5.39个百分点,农户信用贷款比例不足5%。。
此外,村镇银行在机构布局定位上亦有偏差。抚顺地区6家村镇银行中有4家村镇银行位于市区附近,2家位于县城。服务对象有向城市市区发散转移的迹象,村镇银行处于竞争和生存压力在经营上较多地考虑了商业运作,而忽略了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石——“三农”。如何有效地履行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和继续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其自身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三)主发起行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是主发起行资质不高,管理能力差;二是异地机构发起设立多,管理难度大。异地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协调和管理成本过高,不利于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主发起行不重视,未进行专业化管理。部分主发起行未设立专门的村镇银行事业部进行专门管理,而是由其他部门代管。
(四)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监督乏力。一是组织机构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大多数村镇银行虽已成立了“三会一层”,但部分村镇银行的董事长、行长、监事长由主发起行员工兼任,不是专职人员,也没有常驻村镇银行,高管人员的缺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二是股本设置欠合理,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大多数主发起行持股比例高于50%,股权的高度集中可能会使村镇银行成为主发起行的附属机构,丧失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使村镇银行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
应对思考
(一)微调相关规定。一是对各地区村镇银行推行差异化管理模式。在充分考虑农业信贷需求周期性特点和村镇银行效益性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村镇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推动村镇银行闲置资金的合理运用,解决资金成本倒挂问题,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可视各地区具体情况对村镇银行资金运用实行差异化管理模式,按照村镇银行开业时间、存贷款规模等因素加以区别对待。以此形成先将村镇银行作大作强,再合理安排信贷规模,持续服务于“三农”和小微企业,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村镇银行支农比例的监测与考核,引导其有效提高涉农贷款、农户贷款比例,增加农户信用贷款投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
(二)引入资金实力强的机构作为发起人。引入资金实力强的机构作为发起人,提高资金实力。就抚顺市来看,6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为市农村信用社或抚顺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和抚顺银行的资金规模有限,限制了村镇银行注册资金的额度。而从全国角度来看,有实力的国家控股银行除农业银行有意参股村镇银行外,其他银行目前不主张也无心参与由市场调节的小型银行业机构。除银行外,民间资本欲通过融资来涉足银行业,但受“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由其派出主要高管人员”规定限制,民间资本融资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找准自身定位。村镇银行应找准自身定位,加强宣传力度,增强自身竞争力。村镇银行作为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因此在建立初期,增强竞争力或减弱竞争环境对于村镇银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选取适合地点开设网点。村镇银行应推动网点建设,并着重选取国有、股份制以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鞭长莫及的乡镇地带来设立网点。在减弱竞争的同时更贴近“三农”,进一步提高服务“三农”的力度。二是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村镇银行应适当降低门槛,招收社会高校毕业生;通过培训,增强员工业务素质。
(四)提高社会认知度和信誉度。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和信誉度不高是导致村镇银行资金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相比,市民以及农户对其缺乏了解。应通过媒体、网络等载体,加强政策宣传,增强社会认知度以提高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和信誉度,这对于其后续发展十分必要。
(五)地方政府应给予扶持,促进村镇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在村镇银行建立初期,地方政府应为村镇银行和企业建立对接桥梁,同时为村镇银行推荐优质的信贷项目。在此过程中,村镇银行应在加强与企业沟通的同时,扩大信贷营销,有效地促进信贷规模的扩大。同时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可为村镇银行提供一定的税费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六)完善农村保险和担保体系,加快社会征信制度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由于农业生产存在不可抗拒的风险,村镇银行投放的贷款随时都可能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受影响。因此应完善农村保险和担保体系,通过政策保险和确定担保公司与村镇银行风险共担的比例,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要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一方面可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信息库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平台;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来源:金融时报/汇通小额贷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