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小额贷款官方网站>> 金融资讯>> 刷卡费率明年二月底调整 银行卡收单业务或降两成

回归保障:险资寻求销售突围

 

       今年以来,受股市低迷、业务员增长乏力、银保业务大幅下滑等的影响,寿险行业总保费增速大幅度下滑。三季度,寿险保费增速略有好转,但受同比基数较低的影响,寿险业务复苏缓慢。近一段时期以来,寿险机构纷纷发力,以“回归保障”、“渠道转型”等为重头戏,在重重压力下找寻突破口,力争在今年第四季度力挽狂澜,促进保费规模有效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人寿、平安寿险、新华保险和太保寿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2630.56亿元、1008.73亿元、778.26亿元和749.38 亿元,同比增长-0.44%、7.37%、4.66%和0.55%.市场普遍认为,目前主要寿险公司采取不同措施来实现价值增长。展望四季度,在目前的高利率市场环境下,各保险公司的业务重点仍然在于结构调整,保障型产品将成为各家寿险公司的销售重点。
  健康险发力寻增长
  “十八大”召开前夕,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商业保险承办的方式,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城乡居民大病医疗的经济负担。此举不仅进一步明确和提高了商业保险在医保体系中的地位,而且将有力地促进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对于当前低迷的保险业而言,保险公司参与医保将给商业健康险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
  在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相继陷入低迷后,一向强调保障的健康险扛起了市场主角的大旗。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健康险业务上半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达26.7%.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回归保障本源呼声日益高涨,在顺应监管层“积极开发和创新以重疾险为首的健康险产品”的意愿下,健康险或将成为保险公司的下一个突破口。
  随着风险意识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更加关注团体保险。团体保险业务顾名思义通常是由机构客户作为投保人(包括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为其团体成员因疾病、伤残、死亡以及离职退休等购买的保险计划。机构为其成员购买团体险,一方面可以转移因遭受意外而造成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福利,有助于提高企业雇主吸引力,增强内部员工凝聚力。
  根据业内一项统计,从2001年至2011年,国内健康险保费收入平均约占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7%,而国外健康险在寿险中的占比高达30%.尽管如此,从2006年至2010年,国内商业团体健康险年复合增长率为23%,显示出团体健康险市场的广阔前景,这也成为险企竞相挖掘的潜力市场之一。
  除了团体健康险势头强劲,团体意外险上升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今年以来,意外事故屡屡见诸报端,从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跌倒、烫伤,到电梯意外坠落、游轮撞船甚至空难等,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安全感,同时,也增强了投保意外险的意识。在今年国庆、中秋之前,投保团体意外险的数量明显上升,仅新华保险第三季度团体意外险保费收入就同比增长超14%,借意险同比涨幅近20%,航意险增幅尤为明显。
  保险回归保障本源
  近年来,人身保险业发展存在着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人身保险供给与客户的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此,中国保监会早已明确监管导向,要求保险公司立足于保险保障本质转变发展方式,整个保险业正朝着回归保险保障本源的方向转型。
  在高通胀的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经济保障的担忧也在上升。另外,在保险公司所给的分红收益不可能跟上银行的短期储蓄率的前提下,也使得保险产品逐渐回归保障本源。目前,银保产品多以销售分红型理财规划类保险产品为主,保障功能并不十分突出。在转型大势下,银保业务开始打起了“保障牌”。
  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为140万到150万,而且发病群体日益年轻化;患者平均年治疗费用在10万元左右,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年治疗费用更是超过30万元;而“天价”的进口特效专利药,往往不在医保药品目录范围内。医保“广覆盖、低保障”的特点难以满足癌症治疗的保障需求。因此,商业保险公司专门推出的防癌险自然成为了转移风险的首选。
  前不久,新华保险推出的“康爱无忧”防癌保障计划,是根据癌症发病趋势和客户健康保障需求而开发的专业防癌组合,集专项防癌保障,意外、疾病身故保障,满期领取保费功能于一体。该计划自上市以来,赢得了银保客户的追捧。
  “让保险发挥保险应有的保障作用”呼声在银行系险企中也愈发强烈。“建信人寿是建设银行控股的保险公司,为发挥保险最根本功能,向市场推出了如‘龙行无忧’、‘贷无忧’、‘金富’等一批保障额度高、保障范围广的保险产品。”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前不久,建信人寿为该公司一名投保“贷无忧”意外险出险的客户赔付了500万元,创下了业界意外险单人单笔赔付金额的最高纪录。
  随着寿险产品逐渐回归保障本质,保障型产品将成为寿险市场的主流,同时,理财型寿险产品与保障型产品相互融合补充的趋势,令寿险公司对产品的设计将更加注重市场多样性及差异化需求。
  渠道转型为成功添翼
  “渠道转型”是今年保险行业频繁提及的话题。在当前寿险业务低迷的背景下,险企纷纷在产品结构、销售策略上转换经营模式,确保保费规模有效增长。
  在险企战略转型的大趋势下,新华保险向传统团体保险渠道发力,实行“改造—引进—开发”的长期险业务推动策略,即对现有团险产品进行个性化改造,以适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引进其他渠道广受好评的产品,向团体渠道推广;开发万能险产品,满足客户对保险保障及投资收益的双重需求。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团体业务在总保费规模中的占比同比翻一番。截至9月末,新华保险团险保费总收入达到22.67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健康险同比提升超过24%,增速上升至行业第一。
  “健康险是客户需求最旺盛、最普遍的险种。”新华保险团体业务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寻找新的突围点,新华保险提出“以员工福利保障为核心”,多样化发展员工福利医疗、住院津贴、重疾险等产品,受到许多大中型企业的欢迎。仅今年第三季度,住院津贴保费同比增长逾30%,员工福利医疗保费同比上涨超65%,重疾险更是同比翻了两番。
  应当说,渠道转型的关键不仅是产品创新,而服务创新更能彰显寿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注保险本业,探索个性化服务,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服务体系方面,团体业务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已列入新华保险三年规划,未来有望形成拥有多种服务途径、全方位服务手段、功能完善这三大特点。”据新华保险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公司重点搭建服务法人客户的平台,探索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在“健康服务沙龙”系列活动中,为团体客户举办了多场救援知识培训,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在第十二届客户服务节期间,举办了“法人大客户回访”,杜绝投保前后“冷热不均”的现象。与此同时,首期集新契约、保全、理赔和健康管理的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预计于今年底前上线,为法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和业务办理以及更具人性化的健康宣传教育服务。

        来源:金融时报)/汇通小额贷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