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小额贷款官方网站>> 金融资讯>> 银监会: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间接融资占比平稳下降 社会融资结构全面优化

 

        如果没有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的参照,人们很难发现,2012年1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竟然已经降至27.9%。
  这意味着什么?银行的重要性正在下降,还是金融脱媒已经势不可挡?
  其实,人民币新增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的下降,绝非始于去年12月份。此前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为45.9%,10月份则为39.2%。
  在人民币新增贷款占比下降的同时,另一支“劲旅”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却在快速上升。数据显示,2012年10月份,信托、票据及企业债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高达40.5%,超过了人民币贷款占比;11月份,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这三项的累计数额,占社会融资规模的44%,接近人民币贷款占比;12月份,仅信托贷款一项占比就高达15%,刷新全年纪录。统计显示,2012年全年,信托贷款增加1.29万亿元,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占比8.2%,同比多增1.09万亿元,增长接近翻倍。
  为什么“影子银行”体系的融资数量占比在2012年一骑绝尘,甚至把从前的融资主渠道——人民币贷款的占比甩到了身后?
  政策支持显然是变化发生的主导因素。《金融业“十二五”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此前“十五”时期的2002年至2005年,直接融资占比为年平均5.03%,“十一五”时期年平均为11.08%,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为此,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0期撰文指出,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将直接融资比重提升到社会融资总量的30%至40%,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金融结构基本平衡。
  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至30%至40%靠什么?从结构上看,债权融资有很大发展空间。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主要提供传统的股票产品,债券市场发展滞后,股权融资市场层次单一。的确,在相当长时间里,股权融资基本成为直接融资代名词,企业要么上市融资,要么从银行贷款,债券市场乏人问津。为了改变这种一“股”独大、“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激发企业发债热情,监管机构一方面针对当前排队等候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的现状,采取多渠道“分流”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鼓励企业利用债券工具融资,着力改变资本市场以股权融资为主的市场格局;另一方面,不断降低企业发债门槛,创新债券品种,使债券市场进入了超常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2.25万亿元,这不仅较2011年猛增逾六成,也创下了企业债年度净融资量的历史新高。
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同时,受政策鼓励,以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为主的影子银行融资数量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在去年蓬勃发展,与去年信贷收紧背景下,那些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资金链又紧绷的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企业、房企以及政府融资平台和项目,敢于承受高成本资金,且资金需求异常强烈有关;也与银行存款利率不及信托等理财产品回报率,居民存款流向这一领域有关;还与高层出于防范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希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进而在政策上鼓励金融创新有关。但根本上,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应当是商业银行在贷款额度管理、利率没有全面实现市场化的金融管制背景下,绕开规模,追求更高收益,将资产不断表外化的结果。尽管目前市场对借助信托理财而快速膨胀的信托贷款究竟是属于金融改革创新成果,还是庞氏骗局颇具争议,但影子银行融资数量在今年呈现高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委托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8.1%,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6.7%,企业债券占比14.3%,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1.6%。
  间接融资占比平稳下降,企业债券、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占比快速上升,显示出经过政策引导和市场主体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已开始全面优化,表现为,一些企业,借道债券市场,满足资金需求,更有很多企业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又满足不了发债条件的背景下,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甚至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渠道获得了资金,全社会融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当然,社会融资结构优化的过程,也是“金融脱媒”加剧的过程。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形势变化,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加快实施发展模式转型,加速构建现代银行经营体系,通过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和投行业务等现代银行业务,使商业银行即便贷款占比降低,仍不会影响其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作用和地位。

        来源:金融时报/汇通小额贷款公司